产品列表
时间: 2025-11-05 13:29:17 | 作者: 产品中心
2.反光膜是一种制成薄膜能直接应用的逆反射材料,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如道路标志、卡车车身识别、具有警示功能的衣物等,在白天其鲜艳的颜色能够对人起到警示作用,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会反射出清晰明亮的光线来增强人眼的识别能力,有很大成效避免事故的发生。现存技术中,玻璃微珠经过植珠工艺铺植于高聚物原膜上以使得膜层具有反光作用,然而在植珠过程中,玻璃微珠有可能会出现翻滚、碰撞、摩擦,使得玻璃微珠磨损、碎裂。且,经摩擦后的玻璃微珠易产生静电,致使植珠过程出现带珠、叠珠、浮珠现象,影响反光膜的特性。
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亮pvc反光膜及其制备方法,制得的反光膜强度高,光泽度好且反射度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亮pvc反光膜的制备方法,所述高亮pvc反光膜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反射层、pvc膜、第一树脂层和改性玻璃微珠,所述高亮pvc反光膜的制备方法有以下步骤:s1、将第一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vc膜的一侧上,得到植珠层;将植珠层置于90-120℃条件下烘烤20-25min,采用植株工艺将改性玻璃微珠铺植于第一树脂层上,改性玻璃微珠部分陷入植珠层,得到pvc植珠膜;s2、在步骤s1所得pvc植珠膜未植珠的一侧上,镀上一层纯度为99.99%的金属铝,形成反射层;s3、将第二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et膜的一侧上,并与步骤s2中的反射层贴合,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复合膜,待复合膜冷却后剥离pet膜,即得高亮反光膜。
5.优选地,所述改性玻璃微珠的制备方法有以下步骤:s11、制备玻璃微珠前体;s12、将玻璃微珠前体、质量分数为60%的醋酸铜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搅拌2-3h,再加入体积分数55%的联氨溶液,继续搅拌30min,得沉淀物;s13、将步骤s12所得中的沉淀物于50-70℃,干燥12-24h,即得改性玻璃微珠。
6.优选地,所述玻璃微珠前体、醋酸铜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联氨溶液的重量份比为2:5:2:8。
7.优选地,所述玻璃微珠前体的制备方法有以下步骤:将玻璃微珠、体积分数为75%的氨水、kh570偶联剂和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混合,磁力搅拌12-14h,60℃烘干,即得玻璃微珠前体。
8.优选地,所述玻璃微珠、氨水、kh570偶联剂和乙醇的重量份比为1:3:2:8。
10.优选地,所述第二树脂层、pvc膜和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为1:100:1。
14.本发明中的醋酸铜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改性的玻璃微珠前体拥有非常良好的分散度,改性玻璃微珠陷入植珠层后,可提升与植珠层的相容性,使得改性玻璃微珠不易脱落,以此当反光膜收到外部作用力时,较强的界面结合使比表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应力传递,并以对反光膜内部的裂纹扩展起到阻止作用,消耗部分能量,使得反光膜的压缩强度增强,达到一定增韧效果,提高反光膜的强度。
15.本发明中的改性玻璃微珠结构更致密,透光性好,改性玻璃微珠的嵌入还能改善反光膜的表面性能,降低表面能,减少表面吸附,提高反光膜的光泽度。
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特别说明,本发明原料和设备均可从市售所得,不再一一列举,其中,本发明原材料均可从市售获得,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18.一种高亮pvc反光膜,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反射层、pvc膜、第一树脂层和改性玻璃微珠。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水性聚氨酯树脂;第二树脂层、pvc膜和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为1:100:1;pvc膜的厚度为250μm;反射层的厚度为8nm。
20.s1、将第一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vc膜的一侧上,得到植珠层;将植珠层置于120℃条件下烘烤25min,采用植株工艺将改性玻璃微珠铺植于树脂层上,改性玻璃微珠部分陷入植珠层,得到pvc植珠膜;
21.s2、在步骤s1所得pvc植珠膜未植珠的一侧上,镀上一层纯度为99.99%的金属铝,形成反射层;
22.s3、将第二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et膜的一侧上,并与步骤s2中的反射层贴合,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复合膜,待复合膜冷却后剥离pet膜,即得高亮反光膜。
24.s11、制备玻璃微珠前体:将玻璃微珠、体积分数为75%的氨水、kh570偶联剂和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混合,磁力搅拌14h,60℃烘干,即得玻璃微珠前体;其中,玻璃微珠、氨水、kh570偶联剂和乙醇的重量份比为1:3:2:8;
25.s12、将玻璃微珠前体、质量分数为60%的醋酸铜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搅拌3h,再加入体积分数55%的联氨溶液,继续搅拌30min,得沉淀物;其中,玻璃微珠前体、醋酸铜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联氨溶液的重量份比为2:5:2:8;
26.s13、将步骤s12所得中的沉淀物于50℃,干燥24h,即得改性玻璃微珠。
28.一种高亮pvc反光膜,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反射层、pvc膜、第一树脂层和改性玻璃微珠。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水性聚氨酯树脂;第二树脂层、pvc膜和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为1:100:1;pvc膜的厚度为100μm;反射层的厚度为4nm。
30.s1、将第一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vc膜的一侧上,得到植珠层;将植珠层置于90℃条件下烘烤20min,采用植株工艺将改性玻璃微珠铺植于树脂层上,改性玻璃微珠部分陷入植珠层,得到pvc植珠膜;
31.s2、在步骤s1所得pvc植珠膜未植珠的一侧上,镀上一层纯度为99.99%的金属铝,形成反射层;
32.s3、将第二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et膜的一侧上,并与步骤s2中的反射层贴合,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复合膜,待复合膜冷却后剥离pet膜,即得高亮反光膜。
34.s11、制备玻璃微珠前体:将玻璃微珠、体积分数为75%的氨水、kh570偶联剂和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混合,磁力搅拌12h,60℃烘干,即得玻璃微珠前体;其中,玻璃微珠、氨水、kh570偶联剂和乙醇的重量份比为1:3:2:8;
35.s12、将玻璃微珠前体、质量分数为60%的醋酸铜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搅拌2h,再加入体积分数55%的联氨溶液,继续搅拌30min,得沉淀物;其中,玻璃微珠前体、醋酸铜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联氨溶液的重量份比为2:5:2:8;
36.s13、将步骤s12所得中的沉淀物于70℃,干燥12h,即得改性玻璃微珠。
38.一种高亮pvc反光膜,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反射层、pvc膜、第一树脂层和改性玻璃微珠。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水性聚氨酯树脂;第二树脂层、pvc膜和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为1:100:1;pvc膜的厚度为150μm;反射层的厚度为6nm。
40.s1、将第一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vc膜的一侧上,得到植珠层;将植珠层置于100℃条件下烘烤22min,采用植株工艺将改性玻璃微珠铺植于树脂层上,改性玻璃微珠部分陷入植珠层,得到pvc植珠膜;
41.s2、在步骤s1所得pvc植珠膜未植珠的一侧上,镀上一层纯度为99.99%的金属铝,形成反射层;
42.s3、将第二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et膜的一侧上,并与步骤s2中的反射层贴合,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复合膜,待复合膜冷却后剥离pet膜,即得高亮反光膜。
44.s11、制备玻璃微珠前体:将玻璃微珠、体积分数为75%的氨水、kh570偶联剂和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混合,磁力搅拌13h,60℃烘干,即得玻璃微珠前体;其中,玻璃微珠、氨水、kh570偶联剂和乙醇的重量份比为1:3:2:8;
45.s12、将玻璃微珠前体、质量分数为60%的醋酸铜溶液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搅拌2.5h,再加入体积分数55%的联氨溶液,继续搅拌30min,得沉淀物;其中,玻璃微珠前体、醋酸铜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联氨溶液的重量份比为2:5:2:8;
46.s13、将步骤s12所得中的沉淀物于60℃,干燥18h,即得改性玻璃微珠。
48.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组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不对玻璃微珠进行改性,具体为:
49.一种pvc反光膜,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反射层、pvc膜、第一树脂层和玻璃微珠。其中,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均为水性聚氨酯树脂;第二树脂层、pvc膜和第一树脂层的厚度比为1:100:1;pvc膜的厚度为250μm;反射层的厚度为8nm。
51.s1、将第一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vc膜的一侧上,得到植珠层;将植珠层置于120℃条件下烘烤25min,采用植株工艺将玻璃微珠铺植于树脂层上,玻璃微珠部分陷入植珠层,得到pvc植珠膜;
52.s2、在步骤s1所得pvc植珠膜未植珠的一侧上,镀上一层纯度为99.99%的金属铝,形成反射层;
53.s3、将第二树脂层涂覆设置在pet膜的一侧上,并与步骤s2中的反射层贴合,然后在热合机上热压成复合膜,待复合膜冷却后剥离pet膜,即得反光膜。
54.对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3、对比例1和市售温州熠辉包装有限公司的反光膜,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57.拉伸强度测试:采用拉力试验机来测试。。表1:实施例1-3、市售反光膜和对比例1-2的测试数据测试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1市售反光膜光泽度89撕裂度/n拉伸强度/mpa113
58.从上表能够准确的看出,实施例1-3所得反光膜的光泽度、撕裂度和拉伸强度皆高于对比例1和市面上的反光膜。
5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CRISPR-Cas系统 2.基因编辑 3.基因修复 4.天然产物合成 5.单分子技术开发与应用
1.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环境纳米材料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染物的催化氧化 3.低温等离子体 4.吸脱附等控制技术
1.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技术 2.微孔及过滤材料 3.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